根據近年全市流行性出血熱監測數據預測,我市即將進入流行性出血熱高發季,為切實做好流行性出血熱防控工作,現就該病有關防控核心知識以問答形式宣傳如下,請各縣區結合實際,切實做好轄區流行性出血熱防控核心知識宣傳工作,有效提高城鄉居民自我防護意識與能力,努力減少流行性出血熱發生。
1.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熱?
流行性出血熱,又稱稱腎綜合癥出血熱(簡稱出血熱),是由出血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,具有起病急、病情重,病程長,病死率高、流行范圍廣的特點。
2. 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什么?
急起發熱,全身酸乏,三痛(頭痛、眼眶痛、腰痛),三紅(面紅、頸紅、胸部潮紅,呈酒醉貌),充血和出血(眼結膜和口腔充血、出血、腋下皮膚有線狀或簇狀排列的出血點)。
3. 流行性出血熱的危害有多大?
人發病后起病急、進展快、病情重、病程長、病死率高、家庭經濟負擔高。
4. 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源是什么?
漢坦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熱的元兇,老鼠是傳播該病毒的罪魁禍首,尤其是野外的黑線鼠,帶毒率高,危險大。
5. 流行性出血熱傳播途徑有哪些?
(1)呼吸道傳播:通過攜帶病毒的鼠類的尿、糞便、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塵?尚纬蓺馊苣z,經呼吸道吸入人體而感染。
(2)接觸傳播:通過被帶毒鼠類咬傷或皮膚破損傷口直接接觸帶毒老鼠的排泄物、分泌物等感染。
(3)消化道傳播:進食被帶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。
(4)病媒傳播:寄生于鼠類身上的螨、虱等具有一定的傳播作用。
(5)垂直傳播:孕婦感染本病后,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。
6. 流行性出血熱發病有什么規律?
流行性出血熱全年均有發病,但每年夏秋兩季農忙時節人們在田間或野外勞作較多,接觸老鼠或老鼠排泄物機會增加,感染老鼠攜帶或排出漢坦病毒幾率升高,經過大約1個月左右的潛伏期后,導致每年6-7月為出血熱發病人數上升的小高峰,11月到次年1月為出血熱發病人數上升的大高峰。
7. 如何有效防治流行性出血熱?
(1)疫苗防病最可靠。應盡早、全針次接種流行性出血熱疫苗;規范接種程序是接種第一針后14天接種第二針,半年至一年強化接種第三針。
(2)注意防護很重要。居民個人應注意,不要在有鼠跡的地方坐臥;近距離接觸(如收割、抱挪)可能被鼠跡污染過的莊稼、柴禾、雜草等時,要帶口罩和手套;不掏鼠洞,不徒手抓鼠,防止被老鼠、恙螨等叮咬。
(3)管好食物不可少。剩飯菜必須高溫加熱或蒸煮后食用;殘羹剩飯不要亂倒;食物放在老鼠接觸不到的地方;食具用前應煮沸消毒;發現疑似老鼠唾液、糞、尿等可能污染過的食物堅決不能食用。
(4)防鼠滅鼠定期搞。既往流行性出血熱高發縣區應定期開展防鼠、滅鼠等愛國衛生運動,降低鼠密度,降低居民暴露風險,嚴防群體性流行性出血熱發生。居民個人應做好家庭防鼠滅鼠工作。
(5)講究衛生也重要。居民個人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,做到飯前、便后勤洗手,家庭垃圾日產日清,剩飯剩菜及時清理,家里食品保管好,最大限度降低鼠類滋生條件。
(6)一旦患病早診療。居民一旦出現三痛(頭痛、眼眶痛、腰痛),三紅(面紅、頸紅、胸部潮紅,呈酒醉貌)等流行性出血熱典型癥狀,要立即去正規醫院就診,盡早規范治療,減少死亡病例發生。